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3月, 2025的文章

警惕新型詐騙!假冒FCC與公安局,精心設局誘導視訊詐騙

 近期有民眾接獲不明來電,對方自稱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(FCC)人員,聲稱受害者的身份遭盜用,在中國廈門機場的 AT&T 櫃檯辦理手機號碼,並涉及跨國投資詐騙。詐騙集團藉由提供「員工ID、姓名、電話」,甚至引導受害者至官網查詢,以營造官方權威感,增加可信度。 當受害者否認涉案後,詐騙集團隨即「轉接」至假冒的廈門公安局,並要求受害者配合報案,以取得「非本人使用回執單」。假公安人員態度耐心,對話流暢,試圖降低受害者戒心,最終誘導其進行「視訊身份確認」。據了解,視訊詐騙可能涉及錄影取證、竊取個資,甚至遠端操控設備。 當受害者拒絕視訊時,詐騙分子態度驟變,開始威脅「依法辦理」,甚至恐嚇將受害者的電話封鎖。專家提醒,執法機關不會透過電話辦案,遇到類似詐騙應保持冷靜,避免透露個人資訊,並立即掛斷電話向官方查證,以免受害。 📌 詐騙步驟分析 這通電話詐騙的手法十分縝密,從開場到最後的威脅,全程步步為營,試圖讓受害者掉入陷阱。 第一步:假冒官方機構,建立權威感 自稱是 FCC(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) ,這是一個有官方可信度的機構。 提供「員工 ID、姓名、電話」,甚至叫你去官網查,以增加可信度。 內容聽起來像是涉及跨國犯罪,增加受害者的恐慌感。 第二步:編造犯罪情節,製造恐慌與時間壓力 說  有人盜用你的身份在中國辦手機,還用來詐騙 。 說這件事會影響  信用評分 ,甚至會被 提告 。 強調「你現在必須馬上處理」 ,否則影響到你的信用與法律責任。 第三步:安排轉接公安局,營造「真實性」 假裝  幫你聯繫廈門公安局 ,讓你覺得是官方處理程序。 電話「無縫轉接」到假公安,讓人感覺像是真的官方機構接手。 假公安的口吻和對話設計得非常流暢 ,讓你覺得他們真的知道你的案件。 第四步:「視訊確認身份」——最關鍵的詐騙環節 誘導你進行視訊通話 ,聲稱「這樣可以快速解決問題」。 如果受害者配合,他們可能會要求: 出示護照、身分證 (進一步盜用你的資訊)。 照著他們的指示做某些動作 (可能錄影後用來做合成影片,或作為詐騙證據)。 下載某些「安全程式」 (其實是遠端控制軟體,讓他們直接控制你的設備)。 第五步:態度突變,施壓讓你屈服 當你拒絕視訊,對方態度急轉直下,開始 質問、威脅、情緒施壓 : 「你是不是在影射我們公安局有問題?」 「為什麼不相...

網路交友遇虛擬貨幣投資詐騙

2024年9月10日,一網友在社群軟體遭遇愛情詐騙,對方以高超話術與虛擬貨幣知識引導投資,並透過合法交易所與冷錢包降低警覺。一開始可正常出金,使受害者深信不疑,後期則以升級收益與銀行借貸等方式誘騙更大金額,最終以政策理由拖延出金。作者察覺異狀後報警,並於2025年1月23日成功與警方合作抓捕幣商車手,期望追蹤上游組織。詐騙集團利用AI技術偽造身份,令人難以辨別,希望藉此經驗提醒他人提高警覺,避免受害。 **案例原文出處: https://www.threads.net/@lkk07300/post/DFKh3fTJ8WA?xmt=AQGzRLyOe7Yq130Y41DDvoYKeAxgxXNp6BJGVY1qvHT0EA 詐騙手法分析: 1. 取得信任(情感操控) 詐騙者透過社群軟體接觸受害者,展現高情商、關心與陪伴,逐步建立情感連結。 使用精心設計的假身份,甚至可能利用AI技術生成逼真的照片與影片,讓受害者難以識破。 適時分享生活細節、建立共同興趣,使受害者更信任對方。 2. 科學化投資洗腦(降低戒心) 詐騙者提供大量虛擬貨幣知識,塑造自己為投資專家,讓受害者覺得對方值得信賴。 強調交易全程受害者自行操作,絕不索要密碼或授權碼,讓受害者誤以為自己掌控局面。 引導使用合法的本土交易所與冷錢包,營造安全感,讓人覺得「一切合乎邏輯」。 3. 初期測試與放長線釣大魚 受害者初期可成功出金,甚至獲取小額獲利,進一步降低警覺。 讓受害者以「不影響生活的小金額」投入,逐漸養成投資習慣,增加信任感。 在受害者嘗到甜頭後,鼓勵提高投資額度,並強調更高級的收益方式。 4. 分階段加碼詐騙 當受害者願意投入更多資金時,開始引導銀行借貸,或邀請親友加入分潤,讓詐騙範圍擴大。 透過操控虛擬貨幣交易平台,讓受害者認為自己仍在掌控資金,但其實對方已準備收割。 監控受害者的投資行為,適時調整策略,避免對方察覺異狀。 5. 收割與脫身 當時機成熟(通常約3個月周期),交易平台開始無法出金,並以**「金管會新政策」 或 「技術維護」**為由拖延。 若受害者懷疑,會用「上級確認」或「資金安全審查」等理由拖延,讓受害者繼續等待。 當受害者意識到問題並開始質問時,詐騙者可能會突然消失、封鎖,或直接停用整個平台。 6. 反制行動與執法難點 作者報警後,與警方...

學生應徵「心理陪聊師」遭遇詐騙

一名大三護理系學生近日揭露,自己在應徵一個網絡「心理陪聊師」職位時,遭遇詐騙平台不當操作,最終被迫背上高額債務並面臨生活困境。該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招聘廣告,聲稱可以幫助弱勢群體並提供高時薪,於是點擊應徵並註冊了所謂「專業平台」,隨後簽訂了一份20頁的線上合約。 工作初期,該學生接觸到的幾位客戶表現尚可,評價也都很好。然而,隨著時間推移,遇到的客戶越來越難以應對,並開始遭遇辱罵和負評。當學生反映情況時,平台方面不僅未給予幫助,反而扣除薪水,並要求額外支付所謂的「懲罰金」。隨後,該平台告知學生,由於客訴過多,其薪資已被扣光,並要求支付2萬元處理費,此外還有20萬元違約金,聲稱是學生未履行一年的合約義務。 該學生在察覺到這是詐騙行為後,決定退出並曝光此事件,但未料平台方面不僅要求支付5萬元違約金,還要求學生簽訂20萬元的貸款協議。即使在學生試圖解除合約後,平台仍以各種理由不斷加收費用,並威脅將其列入「心理師永久黑名單」。 在經濟困境和精神壓力下,該學生的私人生活也受到影響。 為了支付債務,學生被迫休學; 平台向學生的女友及其家人施壓,並以電話威脅要求其替學生償還高額債務,致學生與女友分手。 詐騙手法和心理操控策略分析 1. 吸引目標的初步手法: 高回報誘惑 :該詐騙行為從吸引潛在受害者開始,通過在社交媒體(IG)上發布「心理陪聊師」的招聘廣告,並承諾高薪和有意義的工作(如陪伴弱勢群體、幫助有需要的人),吸引那些渴望賺外快或有心理輔導興趣的受害者。 正面宣傳和感覺良好的包裝 :宣傳語強調工作「能幫助別人」,讓人感覺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職業,這是詐騙者常用的心理策略,讓受害者感覺自己在做有價值的事情,從而降低警覺性。 2. 合約與合法化陷阱: 長篇合約和繁瑣條款 :詐騙者要求受害者簽訂一份長達20頁的合約,這樣可以讓受害者感覺到這份工作是「正式」和「有保障」的。實際上,這種合約的存在是為了加深受害者的信任感,並創建一個表面上的「合法性」,讓受害者不容易察覺到其中的陷阱。 合約陷阱 :合約條款中隱藏了極不公平的條款,例如「因客訴導致公司名譽受損需要扣薪」以及高額的違約金。這些條款看似合理,卻是在意圖讓受害者陷入不利的經濟狀況,並且限制他們的退出選擇。 3. 情緒操控與心理壓力: 情感操控 :該平台使用了情感操控的手段,例如讓受害者覺得自己無能或不夠好,甚至讓他們內心產生罪惡感。當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