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名大三護理系學生近日揭露,自己在應徵一個網絡「心理陪聊師」職位時,遭遇詐騙平台不當操作,最終被迫背上高額債務並面臨生活困境。該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招聘廣告,聲稱可以幫助弱勢群體並提供高時薪,於是點擊應徵並註冊了所謂「專業平台」,隨後簽訂了一份20頁的線上合約。
工作初期,該學生接觸到的幾位客戶表現尚可,評價也都很好。然而,隨著時間推移,遇到的客戶越來越難以應對,並開始遭遇辱罵和負評。當學生反映情況時,平台方面不僅未給予幫助,反而扣除薪水,並要求額外支付所謂的「懲罰金」。隨後,該平台告知學生,由於客訴過多,其薪資已被扣光,並要求支付2萬元處理費,此外還有20萬元違約金,聲稱是學生未履行一年的合約義務。
該學生在察覺到這是詐騙行為後,決定退出並曝光此事件,但未料平台方面不僅要求支付5萬元違約金,還要求學生簽訂20萬元的貸款協議。即使在學生試圖解除合約後,平台仍以各種理由不斷加收費用,並威脅將其列入「心理師永久黑名單」。在經濟困境和精神壓力下,該學生的私人生活也受到影響。為了支付債務,學生被迫休學;平台向學生的女友及其家人施壓,並以電話威脅要求其替學生償還高額債務,致學生與女友分手。
詐騙手法和心理操控策略分析
1. 吸引目標的初步手法:
高回報誘惑:該詐騙行為從吸引潛在受害者開始,通過在社交媒體(IG)上發布「心理陪聊師」的招聘廣告,並承諾高薪和有意義的工作(如陪伴弱勢群體、幫助有需要的人),吸引那些渴望賺外快或有心理輔導興趣的受害者。
正面宣傳和感覺良好的包裝:宣傳語強調工作「能幫助別人」,讓人感覺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職業,這是詐騙者常用的心理策略,讓受害者感覺自己在做有價值的事情,從而降低警覺性。
2. 合約與合法化陷阱:
長篇合約和繁瑣條款:詐騙者要求受害者簽訂一份長達20頁的合約,這樣可以讓受害者感覺到這份工作是「正式」和「有保障」的。實際上,這種合約的存在是為了加深受害者的信任感,並創建一個表面上的「合法性」,讓受害者不容易察覺到其中的陷阱。
合約陷阱:合約條款中隱藏了極不公平的條款,例如「因客訴導致公司名譽受損需要扣薪」以及高額的違約金。這些條款看似合理,卻是在意圖讓受害者陷入不利的經濟狀況,並且限制他們的退出選擇。
3. 情緒操控與心理壓力:
情感操控:該平台使用了情感操控的手段,例如讓受害者覺得自己無能或不夠好,甚至讓他們內心產生罪惡感。當遇到難以應對的客戶時,受害者感受到的是自責和無力,這會使他們在面對負評時感到壓力,從而更加順從平台的要求。
恐懼心理:該平台通過威脅(如「未履行一年違約金」和「未交付款項則需支付巨額違約金」)來操控受害者的行為,令其感到恐懼並希望儘快解決問題。這種恐懼會迫使受害者接受不合理的條件,進而陷入更深的經濟和心理困境。
4. 控制與操縱:
催促與控制:當受害者試圖提出問題或反映困境時,平台的回應很簡單且不具建設性(如「多接單補回來」),這使受害者處於一種無法獲得幫助的狀態。這種不公平的處理方式讓受害者覺得自己無法擺脫這個困境,只能繼續在不利條件下工作。
情感勒索與家人施壓:當受害者開始公開曝光詐騙行為時,平台使用情感勒索手段,連帶對受害者的家人進行威脅,迫使受害者和家人感到無助和恐懼,進一步加大受害者的心理壓力。這是詐騙中常見的「跨界威脅」,將受害者的私人生活納入操控範圍。
5. 利用困境加深控制:
財務壓力與進一步控制:詐騙者利用學生的經濟困境,要求其簽訂貸款協議來解決「違約金」問題,這使受害者進一步陷入負債困境。這樣的操作不僅加大了受害者的財務壓力,也讓他們無法輕易脫離這個詐騙循環。
無窮無盡的費用要求:詐騙者持續增加額外的費用要求(例如「謊報經歷要加錢」),讓受害者陷入不斷支付的惡性循環,這樣的策略旨在將受害者困在其中,直到他們無法再承受。
6. 控制受害者的選擇:
製造無路可走的局面:該平台通過多種方式剝奪受害者的選擇權,讓他們感到無論是離開還是繼續,都是一個艱難的選擇。這樣的心理操控加劇了受害者的無力感,使其更容易屈服於平台的要求。
總結:
這是一種典型的**「情緒勒索」與「心理操控」**的詐騙手法,詐騙者通過利用受害者的渴望、無知、經濟困境和情感弱點,逐步將其引入一個無法自拔的財務和心理困境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受害者因為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對詐騙手法的警覺,往往無法及時識別並避免進一步的損害。
留言
張貼留言